來源:中影人藝考播音主持學苑 發布時間:2022-08-03
今天的即興評述內容,來自于廣院老師。下面來看看吧!
最近一段時間,二舅的故事以及之后泛起的漣漪,成為了網絡輿論關注的熱點。
在《二舅》視頻最初走紅時,正值藝考集訓期間,想來會有不少老師在課堂上會跟大家探討起這個話題吧?然而,從嚴格遵從互聯網新聞的發展特征來說,處于爆發初期的新聞事件,不是很適宜納入正式的教學案例,因為其仍存在大量的不確定性。
在此前提下,我僅以圓桌討論的形式,聽了聽同學們的想法。其中不乏一些預料之外的聲音。
討論的最初設計分為了三步:先播放視頻,然后讓學生們淺談觀點,最后由我引導完成深入思考。
第一第二環節進行的都很順暢。首先告知大家,接下來要播放的視頻,位居B站熱榜的榜首。帶著這份好奇心,同學們能以更沉浸的心態觀看影片。本次討論的設計環節中,即觀點碰撞部分的要義在于,幫助學生把枷鎖松開,用類似于“你覺得你能看到些什么”“你覺得你會形成什么觀點”這樣的話語,去鼓勵學生拓展思維外延,嘗試著在多元化的社會生活中抽絲剝繭,形成獨立的評論思路。
但不管在藝考還是大學課堂上,很多教師習慣于早早就把方向指定,明示或暗示學生按照某個思路去找尋觀點,因此,起碼在發散性思維的鍛煉上,學生們是沒能得到充分發揮的。
同學們的觀點聽上去紛繁復雜、各有不同。但實際情況卻是,乍一看上去的百花齊放,其精神內核基本上都是一致的,無非是截取了殘疾人自立自強與命運的不公去抗爭的某一段或某幾段,再用華麗的詞藻、精巧的連接稍作粉飾,堪稱同一條流水線上的精致復制品。
當流程進行到這里,老師在其中的參與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在我看來,這樣的討論需要經過分散——聚攏——再分散的三個步驟。
即,先把學生們各自的觀點歸攏匯總,看看其中是否存在共性,能否進行分類,讓學生思考最多人會選擇的觀點會是什么,并闡釋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在此基礎上,指引學生重新定位評論興趣點,拓展個性化的評論視角,做到與他人在立意上的和而不同。
受篇幅等的限制,這里不再逐一還原以上過程的具體實施細節。經過這次教學實踐,我覺得,教師們要敢于推動同學們們摒棄觀點固化,并且要鼓勵他們通過廣泛的閱讀,從多視角多維度去描摹新聞感知。而對藝考生而言,則是要去鍛煉質疑所謂的“下意識觀點”,即拿到題目以后所形成的第一觀點。
從考試經驗來看,大腦有著先天的趨利避害特征,用通俗的話講,就是什么容易就做什么。所以,在日常訓練時,不如習慣性地在第一時間想到的觀點后面打個問號,盡量不要掉到經驗主義的深坑里。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