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啊,聽我說起
1935年的秋天,
萬里偉大的長征開始了。
數以萬計的紅軍戰士
踏上漫漫征途,
背負著祖國和人民的期待。
崢嶸的山嶺、沉淪的江河,
紅軍浴血奮戰,攻克南泥灣;
茫茫而又漫長的草地,
紅軍步履不停,奪取毛兒蓋。
走過草地又又草地,
穿過草地又又穿過草地,
每一個日夜,每一次翻山越嶺,
紅軍英勇奮斗,迎接新生。
幾經曲折,翻越雪山,
險象環生,前路漫長。
黃土高原、荒漠戈壁,
千辛萬苦,終闖過川陜關。
竹簡封存傳久遠,
為今日之中華魂,
聞之仍激勵于心田。
人們啊,歷史告訴我們,
不論在何時何處,
永遠有不同的困難和挑戰。
可是,只要我們永不放棄,
就一定能夠戰勝種種困難,
最終贏得勝利!
這篇
詩歌《長征》著眼于描繪一個偉大的歷史時刻,透過對長征的描述,展示了深厚的歷史感與強烈的民族情懷。全詩以大氣沉雄的語調,寬廣而恢宏的視角,生動又縝密地再現了紅軍走過的十幾萬里險阻艱難的路程,從而惟妙惟肖地呈現了一個個畫面,激發著人們內心深處對著義斗爭、勝利和未來的熱枕暢想。
首先,在語言方面,全詩文辭平實流暢,充滿了濃郁的鄉土風情。特別是在使用一些常見縮寫,如“川陜關”、“毛兒蓋”等,更是使得全詩具有濃厚的歷史氣息和名物感,讀者們在讀到時也能愈發感到歷史圖景的真實性和震撼力。
其次,全詩通過渲染軍隊轉戰山嶺、翻越草地、穿越雪山等極端自然環境下的精神狀態和英勇奮斗精神,讓讀者深刻體會到紅軍長征路上的巨大艱難和頑強不屈,同時,詩歌也表達了珍視英雄文化、推崇英雄情懷的主旨。
最后,全詩雖是史詩風格,但卻沒有陷入單調堆積的語言。作者越過時空,讓我們再次回顧那段壯闊而悲壯的歷史,讓我們在感動與激揚之中,更多地感悟到革命同志的主義信仰、民族精神及共產黨員對于人民利益的無私奉獻,以及為了實現美好主題而作出抉擇的重要性。整個作品通篇流暢、氣勢恢宏,結構緊湊,形式優美,因此反映出了作者對于革命歷史的深刻感悟,并表現出了強烈的熱愛國家和民族的情懷。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