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影人藝考播音主持學苑 發布時間:2025-06-16
想要在播音專業藝考中塑造獨特的“播音腔”,很多同學誤以為只要字正腔圓、語調夸張就足夠,其實這是個誤區。真正的播音腔是用聲音搭建起的藝術橋梁,既要傳遞信息,又要抓住聽眾耳朵,還得彰顯個人魅力。它不是刻板的腔調模板,而是融合了技巧、情感與個性的鮮活表達。
首先得從氣息控制說起。很多初學者覺得氣息看不見摸不著,不知從何下手。其實生活中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呼吸,但播音時的氣息運用得有講究。不妨試試“聞花香”練習,想象面前有一束盛開的鮮花,緩緩吸氣,讓氣息充滿整個腹部,感受腰圍像氣球般微微擴張;呼氣時就像吹蠟燭,均勻、緩慢地釋放氣息,讓這股氣推動聲音前進。藝考現場緊張,氣息容易發飄,平時可以多做“數葫蘆”練習,一口氣從“一個葫蘆兩個葫蘆”數下去,數得越多越好,既能鍛煉氣息的持久力,又能增強控制力。有了扎實的氣息打底,聲音才會沉穩有力,就像蓋房子得先打好地基,否則再華麗的裝飾也會搖搖欲墜。
口腔狀態同樣關鍵。有些人說話含糊不清,問題就出在口腔開度不夠。打哈欠時的口腔狀態其實特別適合播音,上顎抬起,下巴放松,仿佛嘴里含著一顆雞蛋。可以對著鏡子練習“提顴肌”,就是想象自己在微笑,嘴角微微上揚,讓兩頰的肌肉提起來,這樣發出的聲音會更明亮、更有穿透力。還有“唇舌操”也得勤練,唇部打響、繞唇,舌頭頂臉頰、繞舌,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能讓唇舌變得靈活有力,避免字音粘連、吐字不清。在藝考中,考官很看重考生的基本功,清晰飽滿的發音就像給考官的第一印象分加上了砝碼。
說到語調,很多人以為播音腔就是抑揚頓挫特別夸張。其實不然,真正高級的播音腔是根據內容靈活調整的。播新聞時,語調要莊重沉穩,重音落點精準,讓聽眾快速抓住關鍵信息;播詩歌散文,就要根據情感起伏,時而舒緩悠長,時而激昂澎湃,用聲音勾勒出文字中的畫面。比如朗誦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前半句要帶著些許不舍,語調輕柔緩慢;后半句“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則可以稍作停頓,語氣更加灑脫淡然。可以通過模仿優秀播音員的作品找感覺,但不是機械照搬,要在模仿中融入自己對文本的理解。
共鳴的運用能讓聲音更有質感。胸腔共鳴讓聲音渾厚,想象聲音從胸口發出,說話時把手放在胸口,能感受到微微的震動;頭腔共鳴則讓聲音明亮有穿透力,就像聲音從眉心“打”出去。日常可以練習哼鳴,用“嗯”音從低到高哼唱,找找不同部位共鳴的感覺。不同的稿件適合不同的共鳴方式,播評論性內容時,可以多運用胸腔共鳴,增加權威性;播兒童故事時,適當加入頭腔共鳴,讓聲音更活潑親切。藝考時,根據不同的自備稿件類型,合理調配共鳴,能讓表演更出彩。
除了技巧,融入情感才是塑造播音腔的靈魂。有些同學聲音條件很好,但播出來的內容干巴巴的,就是因為沒有真正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拿到一篇稿件,別急著張嘴就念,先靜下心來通讀幾遍,理解主題、背景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情緒。比如播一篇關于環保的新聞稿,不能只是機械地念數據,要帶著對環境問題的關切,用聲音傳遞出呼吁保護地球的緊迫感。在考場上,你的情感投入能讓考官感受到你對播音的熱愛和理解,而不是把考試當成一場冰冷的技術展示。
個性化表達是讓播音腔脫穎而出的關鍵。現在的播音行業不再追求千篇一律的聲音,考官也希望看到有獨特風格的考生。如果你聲音清亮甜美,可以在播文藝類稿件時放大優勢,形成清新靈動的風格;要是聲音低沉渾厚,播財經新聞、紀錄片解說就更有優勢。平時可以多聽不同類型的播音作品,分析主播的風格特點,結合自身條件摸索屬于自己的表達方式。但個性化不是標新立異,還是要建立在扎實的基本功和對內容準確把握的基礎上。
塑造播音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日復一日的練習和感悟。在藝考這條路上,既要打磨技巧,又要保持對聲音藝術的熱愛和探索。當你能在考場上用獨特的播音腔,把每一個字都變成有溫度、有靈魂的聲音,自然就能打動考官,離夢想的播音殿堂更進一步。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