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影人藝考播音主持學苑 發布時間:2020-06-30
在教學方面,新聞與傳播數字化傳播學研究的成果為學生帶來更多新觀點和理論分析,使課程更加貼近傳媒發展趨勢。再以《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為例,除了六成的科研評分,余下三成評分來自教學質素及學習環境,最后一成是國際化和產業貢獻(Times Higher Education,2014)。因此,在傳播業界高速數字化的同時,新聞與傳播學院的課程發展方向也需要加大數字媒體和新媒體的比重,提高教學素質和課程質量,以爭取更佳的教學評分。由傳統的新聞與傳播學課程向數字化過渡是一項龐大的工程,最理想的發展則是課程與數字媒體研究方針無縫接軌,把研究成果結合在課程發展中。
然而,課程數字化不能只靠改動教學內容,更需要協調整個學部的愿景和氛圍,讓師生懷著共同的理念和學習目標,迎來數字化時代。新聞與傳播學院在2015年重塑學部的定位與形象,以“專業承傳、開拓創新”(Inherit,Innovate,Inspire)為發展理念,讓學部師生以專業的傳播學理論知識,朝著新媒體和數字化方向邁進。除了教研數字化,新的發展理念為學部帶來更多優勢。透過革新學院形象,教師與海外同業積極開拓合作項目,加速國際化。同時,學院的科研成果與前瞻性的思維,有助促成學院主導的產業合作關系。在招生方面,學院的新形象展現時代感和創意,并透過開設Facebook和微信賬號加強與網絡社會的聯系,貼近新世代學生的期望,提升競爭力。現在,新聞與傳播學院的課程及研究領域已經實現數字化,本科學生在第二及第三學年可按興趣選擇新聞專業、廣告及公關專業和創意及新媒體專業,各個專業的授課內容都與新媒體的理論和應用層面配合。除此以外,新聞與傳播學院亦進行了數字化的硬件提升,更新電視攝影棚和成立創意媒體實驗室。教職員的工作間亦參照創新科技企業設計,加強數字化軟硬件配套,實現云端管理和辦公室無紙化。
在推動教研新思維的過程中,新聞與傳播學院實現全球化人才招聘與科研發展,促使課程發展具備國際視野,并獲得更豐富的資源分配。來自不同地區和教育背景的教師令學部的科研項目趨向多元化。本科和研究院課程,例如新聞、廣告、公關和新媒體都有相對應的研究項目,讓教師的科研成果轉化成教學材料。在導師的支持下,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兩項學報《大學線》及《Varsity》已經實現數字化采編流程及在線出版。另外,學部也重點引進業界的數字媒體專業人才,在應用層面提升學生的就業技能。因此,教員編制分為三種,包括專注科研發展的教授崗位、帶動校企合作的應用專業教授崗位和傳授理論與專業知識的講師崗位,并配合具競爭力的聘用待遇保留人才。這一系列由內而外的革新,讓師生一同體會數字化年代的校園生活,刺激教研新思維。
總結:
媒體數字化對于新聞與傳播學系是挑戰也是機遇,應對關鍵在于學部是否能以傳播學專業知識審視科技新趨勢,設置以學生多元發展為目標的課程。若從理論角度思考傳播學科在數字化時代的演變,課程的價值取向和過程取向尤其重要。傳播學課程的設置一方面針對專業培訓,另一方面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四年制的大學過程中,學生不但學習數字媒體理論和制作技能,更認識和探究社會數字化對個人生活的影響。總體而言,數字化時代新聞與傳播學的課程發展包含三個要點:國際化、跨學科和新思維。首先,學科得以通過發展國際化的教研團隊和跨國合作的研究項目來豐富數字領域的傳播學知識轉移。再者,在現有傳播學理論基礎上加入跨學科視野,例如以心理學、計算機科學和工程學的角度進行媒體研究,則幫助學科進一步理解和預測媒體數字化的影響。以上兩項發展方向造就課程設置新思維,教師團隊的研究和教學取向逐步聚焦于數字創意產業,并把新媒體的研究方法,例如大數據和數據科學,逐步整合在本科和研究院課程。過去6年間,新聞與傳播學院的課程逐步數字化,平衡了學生、大學和學部對教學、研究和國際排名的期望,并得到相關的教研資源。學院的教學和研究成果,亦迎合了全球新聞業者對大專院校新聞學科的期望,包括引領數字化技術發展,培訓數據新聞學專才,研究新媒體經營模式和傳授新聞專業價值觀(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Journalists,2013)。媒體數字化正在急速發展,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階段性成果為數字化時代的課程發展提供參考案例。與此同時,學院持續審視和完善課程規劃,緊貼全球新聞業界和學界的發展趨勢,為學生提供與時并進的新聞與傳播學課程。
以上就是新聞與傳播的新教研思維是什么?如果播音主持培訓的同學還有不懂的,可以隨時向小影提問哦!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