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影人藝考播音主持學苑 發布時間:2020-06-10
近日,“人生的三大錯覺”的熱搜話題登頂微博。不少人直言,實可謂越早認清越好。而在播音圈,當下部分播音藝考生之于自身亦有三大幻覺:普通話溜、播音腔正、口條兒好。
1、普通話溜
在大部分播音生看來,普通話是自身專業的外在表征,標準與否關系到首因效應如何,聽起來是否聲入人心。因此,對于大一的普通話語音殊為看重。但經由四年學習,不少播音生對于普通話的認識還停留在語音標準上,至于詞匯、語法的規范性毫無在意。個把月、蠻好看、拿書把他……這些無意間流露出的方言句式和表達習慣,也讓專業人員聽出了普通話不純的感覺。 而對于普通話考級的追求,不少播音生不過不失、“量力而行”,大有六十分萬歲,多一分浪費的心思。跳跳摘桃,何必大費周章去問鼎97分。因此,現今不少播音生對于普通話的專業追求只是一乙的水平。其背后是對于普通話等級的佛系心態,畢業要求也就一乙,考取一甲是天方夜譚。 但也有一些播音生對于普通話一甲有著執念的苛求。一對一輔導、小班上課、反復刷分……在他們看來,人靠衣裳馬靠鞍。普通話這件專業外衣還是要嚴整考究。 綜上看來,普通話溜從專業領域來看,達到一個較為理想的普測分數是毫不為過的要求。可惜不少播音生降低了自我標準,低分飄過,被一乙的畢業要求和自我惰性所規訓。
2、播音腔正
播音腔作為一個專業術語,提出已有三十來年。不同的人對此有著不同的理解。張頌先生早在1989年即發表《"播音腔"簡論》一文,“關于播音腔的議論、爭論,既有理論問題,又有實踐問題,簡單地否定或肯定都不易于、都不利于取到共識、加快播音改革的步伐。” 正本清源來說,這是一個中性概念。張頌先生在這篇論文中開宗明義直言,“腔這個詞至今也沒有好與壞、優與劣、美與丑等穩定的衰義或貶義。”他進一步表明,由此可見,“播音腔”理應涵蓋廣播電視播音的一種特色,即區別于日常談話、相聲、評書、話劇、電影等的質的規定性。這種特色,應是廣播電視播音所獨有的,無論其邊緣如何模糊、寬泛,其中心或內核也應是其它有聲語言所不能容納、不能替代的。
“播音一定要有自己的“腔調”,而不能失去它。正像“京戲”“評劇”“秦腔”“漢調”要有自己的腔調一樣,失去了自己的腔調,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對質的規定性的追求,對內容和形式完美結合的追求,正體現了創作者的審美理想和藝術膽識。” 而張頌先生定義的播音腔就是我們熟知的三性三感:播音腔,實質上,應體現播音語言的特點,那就是:規范性、莊重性、鼓動性、時代感、分寸感、親切感。它是新中國播音風格“愛憎分明,剛柔相濟、親切樸實、嚴謹生動”在語言上的共性要求和努力方向。 張頌先生這篇關于播音腔的辨析文章,也引發了眾多反思和商榷之文。落地到現實,則是不少播音生對于播音腔的認識不足,還喜歡拿腔拿調、故作姿態,于是把模仿所謂的播音腔當成專業“練家子”。而其背后是“形式主義”的魅影——對于播音腔的思辨認知闕如,對于正確揚棄播音腔無法深入,于是熱衷對外展示浮夸的“形象工程”。
3、口條兒好
即興發揮、臨時控場……有聲語言傳播最終要形之于聲及于受眾。在一些播音生看來,自己的口條兒麻溜,專業的語言玩家。不想,在校期間的口語表達課上,說起話來仍舊空泛言說、套話成串。在外的即興脫稿講話,不乏穿靴戴帽、潰不成篇。 保質、保真的話語傳播才是播音科班生的專業追求。對于自我口條兒好的幻覺,只是逞口舌之快的口嗨,其背后是混沌迷蒙的專業訓練和學識儲備。語言是思維信息的物質外殼,思維是語言的信息內容。口條兒好的幻覺,則是透露出思維貧血的病灶。 作為電視圣經的《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開始》曾這樣直言:中國電視新聞改革在理念上是從實驗與電視觀眾新的“說話方式”開始的。比如,敘述的態度應該是真誠和平和的;敘述的內容應該是觀眾關心和真實的;敘述的技巧應該是有過程和有懸念的,敘述的效果應該是具有真實感和吸引力的。說話方式的問題,對媒介組織來說屬于重大政策,因為它所傳達的不僅是對受眾的認識,而且也是對自身的認識。
那么作為新生代播音主持培訓藝考生,你是否真正做到了短、實、新的表達?是否獨剩語言外殼,內核空無一物?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