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影人藝考播音主持學苑 發布時間:2020-06-15
媒介素養,對于播音生來說,是個似曾相識的專業概念。中青報曹林曾在他的著述中援引該報前輩領導的教誨真經,可作信息時代媒介素養的恰切釋義:一事當前,先問真假,再斷是非,再說利害。
縱觀我們身邊的一些播音生,對于勁爆、誘導、吊胃口、煽動、夸張、泄憤、激進、出格等“陽謀”綜合征熱衷投注目光。這對于非專業的社會階層人士來說,或許無可厚非。但不少喜歡自我標榜科班出身的播音生,卻每每在這類信息內容上充當急先鋒和鼓吹手。
一眼瞥見“字詞改讀音”,不管三七二十一,第一時間轉發朋友圈和各大趣緣群組,廣而告之大家這個重磅變動。網傳聽聞“普測大變身”,不加辨析離譜內容,又是免費充當宣傳員、中轉站。
不少圈內假新聞的發酵,恰恰是圈內人的自我聳動、圈層傳播。前幾日有播音生跟帖留言,大意是為何學播音的,反倒沒有眼力,喜歡浮夸、作秀、自嗨的資訊內容。謠言作為最古老的傳播媒介,在沒有紙面文字的時候,成為口口相傳下的產物。
時下,我們一些播音生,對于信息的甄別、傳播出現明顯“燈下黑”。實在而言,從人性角度,娛樂至上、新奇反常、趨利避害人之偏愛本能。傳播學者也早就指出,這種選擇性過濾、注意,就是一種讓信息異化的源頭可能性。
因此,白巖松說的“媒商”,在筆者看來,就是自我信息凈化的辨識力。深具專業素養和大眾傳播之責的播音生,基本的事實核查、堅守理性應該是個人素養的基本標配。那種遇事就站隊表態、故作先鋒、情緒主宰的非理性,還不同程度存在。
無論在公共事件討論中,還是圈內熱文瘋傳上,我們專業的播音生,需要從認知框架、心理結構上去進行個人優化。尤其在焦慮感滿溢的數字化生存時代,更是需要有信任感的傳播者加持把關。播音專業承擔著公共媒介話事權,這種業緣性便利,要求我們要有專業智識的清醒感和優越性。
“客里空”是蘇聯一九四二年出版的劇本《前線》中的一個角色——前線特派記者。“客里空”原文意為“喜歡亂嚷的人”或“好吹噓的人”、“繞舌者”。反“客里空”運動則是1947年我國的新聞機構進行的一場反對不真實報道的自我教育運動。
播音藝考培訓的同學提高眼力的意義也在于此:千萬別成為對于真相興趣寥寥、之于八卦熱衷追求的犬儒主義者。那就是媒體傳播的源頭之傷。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