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影人藝考播音主持學苑 發布時間:2020-08-25
無論新媒體多么來勢洶洶,廣播播音員、主持人作為信息傳播的重要一環,在媒體融合過程中,其根本功能并未發生根本改變。但對于其要求卻極大地提高了。這就對我們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迅速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才能將需要傳播的內容有效地傳達給受眾。
1、建立用戶思維,巧妙利用新媒體
融媒體時代,媒介生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日漸趨于移動化、社交化、智能化,廣播聽眾的收聽習慣正不可逆轉地向移動端和社交媒體遷移。截至2018年6月底,全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為98.3%,根據賽立信2018年媒體用戶基礎調查數據顯示,移動智能終端用戶達2.05億,月活躍用戶超過8500萬。
這些用戶的性別、年齡、學歷、職業、收入、需求等等都應該是每一個廣播人尤其是播音員主持人所要關注的。互聯網時代,信息更加多元,受眾直接面對多個信息點,能直接從浩如煙海的信息海洋中選出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如果信息的傳播方式不符合受眾的接受習慣,即便鋪天蓋地、狂轟濫炸,受眾往往會“視而不見”,有選擇地將其過濾掉。只有建立用戶思維,自覺將自己放到受眾的位置,想受眾之所想,以受眾的立場有針對性地去做好播音主持工作,精準把握受眾,針對不同的傳播對象,在播報、主持的方式方法上作適度區分,才能實現有效地將信息準確送達受眾。
而融媒體時代,微信、微博、手機APP、抖音等自媒體不僅有效地延伸了廣播的傳播范圍,也為我們提供了與受眾直接溝通的良好平臺,我們一定要用心經營好自己的自媒體平臺,及時與受眾展開互動,在充分展示自己個性的同時,切實了解受眾的需求,從而將傳播工作真正做到入耳、入腦、入心。
2、增強精品意識,適應碎片化傳播的需求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帶來了用戶信息消費習慣的改變,用戶注意力碎片化現象正在加劇。想要吸引他們的注意,并讓他們保持關注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容易。這對主持人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戰,以往長篇大論、滔滔不絕的粗放型的敘事方式已經不適合當前廣播節目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要盡可能地錘煉語言。
著名主持人白巖松曾提出:“你原來用5分鐘才說清楚的事情,現在可不可以用3分鐘將它說得更清楚,而且更具吸引力?用3分鐘說清楚的這個節奏是什么?語言中濃縮的是什么?而且還不讓人覺得累。那么接下來用3分鐘說清楚的事情,能不能用1分鐘說得更好?”
過去,廣播節目的傳播特點是“稍縱即逝”,播音員主持人往往會存在僥幸的心理:這一期節目即便有瑕疵甚至錯誤也沒關系,因為聽眾無法回聽。融媒體時代,廣播節目的伴隨性、碎片化已經是基本的要求。為適應聽眾需求,將一個較長的節目,切分成一個個小單元放到新媒體平臺上播出,以便于聽眾反復回聽,已經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這就要求廣播播音員主持人牢牢樹立“每一期節目都是精品”意識,以“工匠精神”用心對待每一期節目,以確保任何時刻都能經得起反復收聽的檢驗,這也是播音主持培訓的藝考生需要學習的一部分!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