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影人藝考播音主持學苑 發布時間:2020-10-15
李瑞英老師說“播音腔是貶義詞”,正是因為在當下,大多數時候討論的“播音腔”已經偏離了播音的“內核”,或者是對播音主持“三性三感”片面的理解,變成了一個比較狹義的概念,甚至成為了“播音中的固定腔調”,不論什么稿件、對象、場合都用一個腔調去播音,語氣、節奏、基調缺乏變化,學了播音反而變得“不會說話”了。
初學播音時,簡單的“模仿”,往往學得就是這樣一個貶義的“播音腔”,當然這或許是很多藝術、技術學習必經的一個過程,也是對“播音學”不斷“認知”的過程。
由“說人話”到“不說人話”,再到“說人話”,這個過程是很難一蹴而就的。
浮夸
我們談論“播音腔”很多時候可能只是一種主觀的、片面的,甚至是想象中的“腔調”或“專業范兒”,而且這種“認知”很可能已經被扭曲、夸張,很大程度上偏離了事物本身。
當我們憑借著這種想象中模糊的“感覺”去播音,甚至把“腔調”變成了播音所追求的“目的”,就可能使播音變得“浮夸”、“做作”,而說話真正的“目的”已無暇顧及。
如果說播音要“帶腔”的話,那也是為“傳播目的”服務的。脫離“傳播目的”,單純的追求“腔”,甚至把“腔”變成了“目的”,這就本末倒置了。
偏見
當我們對一個行業,一個地域,一個群體,了解的越少,“偏見”往往就會越深。
行業外對播音員“播音腔”的“刻板印象”可以說根深蒂固,當然很多時候可能并不是一個貶義的概念。
大眾所談論的“播音腔”通常與“播音專業”沒有多少關聯,比如認為“端腔拿調”就是“播音腔”,甚至“發聲靠后、壓低喉頭”都是有專業范兒。
借鑒
作為播音學習者則應避免被“表象”所困擾,嘗試去認識事物的本質。
“借鑒”是學習播音重要的途徑,當然也很容易“照貓畫虎”。但若注意“廣度”和“深度”,是會有很大收獲的。
任何作品都有不足,任何老師都有短處,不能只會批判,不懂欣賞。借鑒要“廣”,博采眾長,海納百川。
借鑒也要把握“深度”,一個作品,十位老師播音,就可能會有十個“形式”,“形式”背后的“為什么”是我們在借鑒時需要去多思考的。
練習吐字發聲、語言表達,自然不是為了“專業范兒”,不是為了一開口就要顯得“操練有素”,而是在日常的言談中,在不經意間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如果說有“播音腔”,那也一定是經過專業訓練之后“自然的流露”,而不是刻意的“裝腔、賣弄”。
創新
近期,《新聞聯播》“新主播”登上熱搜,有網友評論“多年沒看聯播,還是熟悉的感覺”,看到這樣的評論確實啼笑皆非。
其實,不能怪觀眾不看,學播音專業的、從事播音工作的朋友,可能一年也看不了幾回傳統媒體新聞或其他節目。
前幾天,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強調推進這項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要求:堅持移動優先,堅持改革創新,把更多優質內容、先進技術、專業人才、項目資金向互聯網主陣地匯集、向移動端傾斜。
隨著內容、資金、技術、人才向新媒體傾斜,“新媒體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必然優先于傳統媒體播音主持,而且這是重要的、緊迫的任務。
幾十年來,我們談論的“播音腔”無疑是傳統媒體播音主持的概念。面對新媒體的沖擊,不論播音腔是“中性詞”、“褒義詞”還是“貶義詞”,這已經不是最主要的矛盾。
“媒體融合”的改革創新,或許正如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一句話:不管黑貓白貓,能捉老鼠的就是好貓。
以上就是有關播音語言三感三性的理解,如果播音主持培訓的同學沒有理解的話,可以來中影人播音主持學院,老師會給大家解釋播音語言的三感三性到底指什么。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