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影人藝考播音主持學苑 發布時間:2020-03-26
詩歌是一種運用精煉的語句高度集合的一種文學體裁,那么,詩歌朗誦過程中應該如何確定基調,把握情感語氣呢?下面通過一個片段來進行練習吧!
一、誦出基調
“以情帶聲,以聲傳情。”這是我國老一輩播音藝術家一直遵循的一條創作原則。首先,要對詩文進行感受,確定基調,把握情感語氣,對作者提供的意境進行再創造;其次,在確定了初步的朗誦方案之后,再試誦,進一步調整朗誦基調。
“詩是感情的藝術。”作者的抒情或情景相生、或觸景生情、或托物言志、或狀物抒情、或直抒胸臆。其以抒發真情實感為主要特征,目的就是抒情。
片段訓練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著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艾青《我愛這片土地》
《我愛這土地》是現代詩歌史上,廣泛傳誦的抒情名篇。作者以一只鳥生死眷戀土地作比,抒發了深沉而真摯的愛國情感。詩人用“嘶啞”來描繪鳥兒的歌喉,表達了對祖國前途命運的擔憂及心力交瘁的情狀。
“假如我是一只鳥”,以假設開頭,讓讀者未讀先疑:“鳥”和“土地”有著怎樣的聯系呢?在炮火連天、國運危急的時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鳥也要奮力抗爭,用自己的歌喉發出不屈的聲音。“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讓我們看到一只飽受磨難的鳥,它用整個生命發出堅毅的歌唱。
土地、河流、風、黎明的核心是“土地”。看看作者的描寫:“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正是遭受日寇欺凌的國土的寫照。“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象征著長期郁結在人民心中的悲憤像河流一般洶涌奔流。“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象征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預示著獨立自由的曙光,必將降臨于這片土地。“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小鳥活著時,傾盡全力而歌,死后,又將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懷抱,連羽毛都與土地融為一體。朗讀時要充滿深情和贊美。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表現了悲苦縈繞心中——“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現實,對祖國愛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強烈。最后兩句,點明中心,含義深刻地濃縮了一種深深的愛國情懷,抒發了人民的心聲。
以上就是詩歌朗誦基調的片段練習指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學會呢?如果還有想學的內容,可以持續關注中影人播音主持培訓學校!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