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影人藝考播音主持學苑 發布時間:2019-12-12
朗誦就是把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創作活動。朗誦者要在深入分析理解作品內容的基礎上,加深感受,產生真實的感情,鮮明的態度,然后通過富有感染力的聲音,準確生動地再現作品的思想內容,加深聽者對作品的理解,引起共鳴,激起感情,從而達到朗誦目的。
朗誦四要素指的是朗誦的內容、朗誦的目的、朗誦的對象和表達方法。今天中影藝考播音主持培訓學校在這里就為大家詳細的講解下朗誦的四要素,下面我們開始進入課堂。
一、掌握朗誦內容
通過閱讀,分析作品,了解作品說的是什么;感受作品,使文字在心中“活”起來。要準確透徹地把握作品內容,應注意以下幾點:
1.正確、深入的理解
朗誦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準確地表現出來,需要透過字里行間,理解作品的內在含義,首先要清除障礙,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詞、成語典故、語句等的含義,不要囫圇吞棗。望文生義。其次,要把握作品創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題和情感的基調,這樣才會準確地理解作品,才不會把作品念得支離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內容。
2.深刻、細致的感受
有的朗誦,聽起來也有著抑揚頓挫的語調,可就是打動不了聽眾。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誦者對作品的感受還太淺薄,沒有真正走進作品,而是在那里“擠”情、“造”性。聽眾是敏銳的,他們不會被虛情所動,朗誦者要喚起聽眾的感情,使聽眾與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須仔細體味作品,進入角色,進入情境。
3.豐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時,往往伴隨著豐富的想象,這樣才能使作品的內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動起來,就好象親眼看到、親身經歷一樣。
二、確定朗誦目的
在充分了解作品的內容、結構的基礎上,確定朗誦目的以及實現朗誦目的的方法。
三、分清朗誦對象
根據朗誦對象,做到有的放矢,同朗誦對象進行交流,以達到聽讀雙方感情交融。
四、掌握表達方法
朗誦的表達方法,是實現朗誦目的的重要手段。要善于發揮記憶聯想和再造想象的能力,增強有聲語言表達的強烈感染力。
1.形象感受的運用
朗讀者要善于抓住那些表達事物形象的實詞,透過文字,目擊其物,好像“看到、聽到、嗅到、嘗到、伸手即可得到一樣”,使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理在朗讀者內心“活”起來,形成“內心視象”。
2.邏輯感受的運用
所謂邏輯感受是指朗誦時,作品的概念、判斷、推理、論證以及全篇的思想發展脈絡、層次、語句之間的內在聯系在朗誦者頭腦中形成的總體感受。
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語言目的要明確,不能似是而非;二是語言脈絡要清晰,不能模棱兩可。朗誦者要學會將作品中的主次、并列、轉折、遞進等“文路”,在邏輯感受過程中轉化為自己的思路,進而形成內心的“語流”,以增強有聲語言的說服力。
接下來播音主持培訓學校的老師再給同學們說下朗誦作品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1.充分做好朗誦的準備
①保持良好的狀態,朗誦者必須放松自己,做到緊松有節、用聲自如、見文生情、連看帶想,這樣方能從容不迫、娓娓誦來。
②明確朗誦要求。一是自然流利,根據作品的思想內容、表現形式等選擇適當的語調,做到前后語氣貫通,停頓合理。二是樸實、自然,語音形式要服從于作品內容實際。
③認真剖析作品。運用形象感受,具體感知作品內容,逐步與作品內容的情感產生共鳴,將文字語言變為自己要說的口頭語言,自然會樸實、生動、感人。
2.綜合運用朗誦技巧
朗誦的最終結果是用有聲語言把作品的內容、情感色彩表達出來,所以在分析、理解作品的同時,還應掌握一定的朗誦技巧,成功的朗誦是真實的情感和嫻熟表達的完美統一。朗誦技巧主要包括停頓、重音、語調和語氣、語速等。
①停頓是指語流的頓歇和中斷,一是反映句子內部語法關系和句子之間關系;二是為了強調、突出某種語意或情感。
②重音是指根據作品內容表達的需要,加重、突出某個詞語的讀音。重音的目的是突出、強調語句某種特定的含意和情感,賦予作品的人、事、理、情以鮮明的色彩。
③語調是指朗誦作品時聲音的高、低、升、降的變化,這些變化賦予整個語流形式一種音樂美。朗誦的語調取決于作品內容的情感和朗誦的語氣。
④語氣即朗誦的口氣,比如說明朗誦表達愛慕、向往的情感應使用柔和、深長的口氣;表達悲傷、哀痛的情感應使用沉緩、遲滯的口氣;表達喜悅、興奮的情感應使用飽滿、活潑的口氣。
⑤語速是指每個音節發音的長短不同及音節的疏密程度不同而形成的一定速度。語速也由作品的具體內容而定,當作品表現歡快、興奮的內容時語速應該快一些;當作品表現凝重、深沉的內容時語速應該慢一些;一般情況下應該使用中等語速朗誦。
播音主持專業的同學今天老師講的朗誦四要素的知識你看明白了嗎?知識最重要的不是記住而是會運用,因此,建議播音主持專業的同學們課下根據老師講的要點多做練習。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