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影人藝考播音主持學苑 發布時間:2020-03-27
聲音的強度指的是聲音的大小,這在詩歌創作中也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比如,我們在朗誦“怒發沖冠,憑欄處”時,要運用飽滿的強音直抒胸臆,而在朗誦“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時,又要用相對較弱的聲音來表現亡國之君的喪國之哀。一味地嚷或一味地低語都會影響詩歌內涵的揭示和朗誦藝術的魅力。
人體一共有五個共鳴腔,它的作用是放大音量,是人身體自帶的喇叭,我們的高音喇叭是在口鼻以上頭部的位置叫頭腔共鳴、中低音喇叭是在口、喉、鼻、胸的位置分別叫口咽腔、喉咽腔、鼻咽腔、胸腔,當你的聲音穿過這些腔體就形成了聲音通道簡稱聲道,當聲音經過不同的身體部位就會發生不同的音色,所以訓練發聲能力的時候可以通過改變發生部位來實現!
訓練聲音強度的主要內容是正向訓練,即大音量的訓練。人們在小范圍的談話中多使用比較弱的音量,偶有使用大音量的時候也不太在乎聲音的表現力,但在朗誦詩歌的時候,都會不同程度地使用較大的音量,因此大音量的訓練不可缺少。
進行大音量的訓練同樣要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來進行,可以將一句話從小音量向大音量分級遞進,然后再反向進行。由小到大時要注意保護自己的嗓子,不要聲嘶力竭,而是要限定在自己能控制的區域內進行。
訓練聲音強度要注意強弱之間的轉化能力。有的人只是用大音量或只是用小音量說話時都不會遇到什么問題,但在進行大小的轉化時則會顯得不那么自如:由小變大時往往力度不夠,大音量的雄壯色彩不能充分地表現出來;由大變小時又會由于氣息、唇舌控制不利而造成吃字或吞音,給聽眾的接受帶來障礙。
控制聲音強弱轉化的關鍵是氣息控制,特別是在使用小音量時,氣息更不能處于自然狀態。控制氣息要注意小腹和兩肋協同工作,要控制而不僵化,積極并且自如。
不論是發音技巧還是弱讀,改善二者一般不會需要很久,因為其知識點比較集中,動作相對簡單。你只需要熟知規則適應動作就OK。
比如對于弱讀,所謂的規則就只有“功能詞一般要弱讀”這么簡單的一句話。
那你只需要知道功能詞的定義,常見功能詞的弱讀式讀音,幾種常見的例外情況,然后在實踐中積極踐行并適應就好。
發音技巧更是如此,無論是輔音和元音的連讀,不完全爆破還是擊穿連讀,這些實踐起來都不會很困難。
主要的時間還是會花在讓你的“相關肌肉適應”這樣的動作上。
總結來說,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尋求一定程度的提升最好的選擇還是從“節奏”方面入手。
先看到點成果,獲得一些成就感再說。
不過呢,想要真正學好發音,還是需要多學多練,希望我上面講的這些能給大家一個啟發吧,如果大家還想看更多內容,可以持續關注中影人播音主持培訓學院!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