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影人藝考播音主持學苑 發布時間:2020-02-18
“正宗”播音腔作為一種藝術特色,其形成和發展必然經過了歷史的洗禮和創新,才成為了播音主持獨有的藝術特色。字正腔圓的規范、厚重莊嚴的感覺、親切樸實的態度、嚴謹生動的表達從中國廣播事業誕生之初就被廣大聽眾深深的記在了心里。
一、播音腔的起源
廣播電視播音主持是一門藝術、一門學科,1940年12月30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座人民廣播電臺——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第一次開始廣播起,播音主持就擁有了自己獨特的語言樣態和風格。廣播電視傳播中的有聲語言創作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創作,改革開放后不斷蓬勃興起新的節目形式,不同類型的節目有著不同的創作風格,形成了獨特的語言樣態。“播音腔”作為一種傳統的語言樣態一直傳承至今,它是老一輩播音員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發展的傳統播音語言傳播表達的獨特樣態。近幾年,隨著節目的創新和發展,盡管業內外人士對“播音腔”的理解和討論褒貶不一,但從本質看,播音主持就是在用一種獨特的語言樣態去“說話”,用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完成廣播電視傳播任務。
二、播音腔的特點
輕重格式呆板:原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播音指導楊曼老師曾說:“普通話大部分詞要遵循中重格式,但在語流中要根據語意。語意就是語句的目的,也就是我們說的重音。重音的定義是:為表達語言目的著重強調的詞和詞組。”
先舉例子,這個例子就發生在上個月。在一集講漢字“郭”的紀錄片里說,“郭”在古代是“城”的意思。其中一句解說詞這樣說的:“可是,東郭先生真的不姓郭,而是因為他住在東城。東郭,就是東城。”這句話里有兩個“東城”,“東城”這個詞是典型的“重中結構”。在我們聽到送來的大量樣音中,大部分也都是這樣讀的。放在這里,第一個“東城”讀做“重中結構”也沒問題,但是第二個“東城”,則必須要讀成“中重結構”,要強調“城”。因為這集片子,講的就是個“郭”字,必須把“郭”和“城”在邏輯上聯系起來。至于第一個“東城”為什么讀成“重中結構”也沒問題,請自行體會。在《實用播音教程·普通話語音和播音發聲》(2005年8月第七版)一書第107頁,最下面一段中:“詞的輕重格式只是一種約定俗成,它不是絕對的、不變的,詞的輕重格式要受語句目的的制約,所以在預留中我們往往會遇到原來的輕重格式被打破、被改變的現象,這也是正常的、必然的。”在實際應用中,到底是“中重”還是“重中”,相關因素有很多。如個人風格、文字意思、前后句銜接等等。可能死板地遵守“格式”的朋友,忽略了上述教材里的最后一段話。或者,這套書再版的時候,能夠把這段話放到這一章的最開始去?
播音腔是一種很傳統的叫法,現在的播音主持專業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家可以在此基礎上融入自己的理解!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